“猝死病人首先可能發生的就是室顫,此時如果能有效除顫,就用不著再做心肺復蘇。錯過這個1分鐘,病人的心跳可能就停了。發達國家在公共場所一般都會配備除顫儀,普通民眾也會使用。但在我國,除顫儀的配備非常不到位,即使在北京奧運會的時候,也只能在首都機場、國家體育中心偶爾看到一兩臺。”劉副院長說,除顫儀在院前急救中有舉足輕重的作用,能大大提高猝死病人的生存率,國家應該把推行除顫儀以及推廣除顫儀的使用作為一項福利事業,由政府埋單,購買儀器,并向民眾普及相關知識。“這項工作目前北京紅十字會已經在做,而且做得不錯,每年都會對市民進行相關培訓,但這只是針對北京地區的,面向全國的培訓還相當艱巨。”
此外,劉副院長強調,提高急救醫務人員的福利待遇、優化人才儲備機制也應該納入國家福利,“目前急救單位都是自負盈虧,急救工作非常辛苦,待遇卻不高,市政府雖然每年給999急救中心一些補貼,但只是用于設備更新。”我國急救人才一直以來都缺乏專業的培訓,急救人員基本上都來自于具備醫學專業背景的本科生。隨著急救業的發展和人們對急救服務的需求升級,人才儲備已經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。首都醫科大學現在已經開設了急診醫學系,“但這遠遠無法滿足我國對急救人員的需求。